我們到底怎麼了? What's wrong with us?

我們到底怎麼了??!!!上週,好夥伴 "先生不姓蒙,養出一個蒙式娃" post出了一則"你好嗎?我比較好了"的文章。
我閱讀了許多留言,同時也和Doris私下聊了一些彼此的心裡狀態。我忽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。"我們到底怎麼了?"這個話題,延伸出來的更深的討論-"疫情下,女性的精神狀態(mental health/wellbeing)"。
因為國外的疫情已經燒過了一年多,這個問題已經被意識到了;只是在台灣,疫情才剛開始,也許問題還沒有被意識到,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,認為討論"精神狀態問題"是不好的,所以我們沒有說出。
妳是其中的一位嗎?
- 也許,妳和妳的伴侶在家。為了可以給伴侶一個"舒服/安靜"的工作環境,妳承擔了育兒和大部分的家務事。妳安排孩子的教育、負責餐飲採購和三餐、整理家裡,洗衣服等工作後,還需要騰出時間和先生維持關係。這時候,才發現屬於自己的時間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。雖然,妳和妳的伴侶在家,但妳們的日子很不一樣。他從早到晚在一個空間專心工作,但妳沒有。雖然妳確實覺得有點不公平,但是妳只能接受,因為他是家中主要財務來源。
-也許,妳是在傳統觀念的家庭中生活:媽媽的角色就是需要做所有的事情。 媽媽就是要起早貪黑的。妳得不到任何幫助,甚至在表達出難過的時候,還會被直接擋下,說"很矯情"。- 也許,妳在努力工作,雖然很幸遇的是,妳有僱人幫忙。同時先生幫助了很多家務事和育兒,但是,妳還是覺得很疲倦,因為除了妳有很多工作外,還需要負責家庭管理(比如採購安排,孩子活動安排,孩子爭執等),妳覺得妳無法好好完成任何專業工作。」,然後妳意識到:"女性可以擁有一切,但不是同時擁有,也要有重大犧牲"。- 也許,妳是單親媽媽,此時此刻,掙扎著如何生存下去。 但是又需要兼顧育兒的事情。
- 也許,妳是前線工作人員,在平衡(保護)家庭和抗疫救人的這個人性議題上,一直不斷地掙扎和權衡。妳知道嗎? 妳不孤單,妳不是唯一的一人。根據美國KFF基金會基於美國中央疾管中心提供的【焦慮和抑鬱-家庭脈搏持續調查】數據指出:在疫情期間(截止至2020年12月),家庭中有 18 歲以下孩子的成年人報告有焦慮和/或抑鬱症症狀的為45%, 比家中沒有18歲以下孩子的成人略高(後者為 41%)。而在父母角色中,47% 的女性報告了焦慮和/或抑鬱症的症狀,而男性則為 38%。在工作場所的女性中,超過四分之一的女性正在考慮離職或減少工作時間,許多人表示過度疲倦(burnout)和家庭責任是主要原因。疫情已經對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危機。在同類研究中,非營利性國際援助組織 CARE 採訪了全球近 40 個國家的 6,200 名女性和 4,000 名男性。他們發現的最大差異之一是,27% 的女性報告說與精神疾病相關的挑戰有所增加。相比之下,男性的這一比例為 10%。他們發現,由於家中無償勞動(育兒,家務事,甚至是照顧長輩等)在許多情況下成倍增加,加上對工作,甚至對基本生活(吃飯,住宿)等憂慮,這些都增加了女性許多的壓力。
其實我們真的是"心累了",也許是"有點憂慮"。
那我可以怎麼辦?
如果妳有意識到妳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的時候,這已經是很棒的一步。疫情下的生活和從前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,既然我們無法還原到以前,或者做到理想狀態,那麼每天"一小步"來維持我們的身心健康,也許是有幫助 。
* 與人連接 (雖然我們無法面對面的連接,但是我們可以用線上的方式來連接;或者在安全的情況下,與知心好友碰個面,走一圈聊一聊)。
* 曬太陽,與戶外連接。
* 照顧自己身體(吃得健康,多喝水,能動就動,哪怕是在家擺動手臂跳舞,做瑜伽,健身等)。
* 精神上放鬆。 每個人的舒壓方式各有不同:有些人是需要通過外在連結(如看書,看劇)來獲得能量;有些人是需要內觀(所謂觀察自己/冥想等)來獲得能量。這需要每個人對自己覺察:我做了什麼事情後,會覺得精神/能量增加的。 對我自己個人而言,【正念/mindfullness】是最有效的能量補充。很多人可以通過冥想來練習正念,但是妳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練習。
* 如果可以,創造自己的時間和空間。和先生或家人商量是否可以安排每天妳自己的時間和空間; 或者是趁孩子睡覺的時候,留點時間給自己。好好地和自己連結,抱抱自己,肯定自己。
* 如果妳覺得都無法擺脫這困境,請尋求專業的幫助。
與此同時, 如果妳還有能力,多關心身邊的朋友, 不管是做媽媽的,還是單身的女性朋友。有時候,一句問候,可以溫暖一個心靈。
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